科研动态
发布日期:2016-12-13 19:06:23 来源:
2016年12月12日下午3点,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访问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并做“纳米酶发现与医学应用研究”学术报告。报告由医院聂国辉院长主持,我院科教科、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孔雀团队、内分泌科、放射科和血液病研究所等部门的临床医生、在站博士后和其他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图一)。
图一、聂院长在介绍阎院士的基本情况。
阎院士首先介绍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基本情况:1958年创建,贝时璋是首任所长,现有500余名员工,100名PI,其中12位中科院院士,在一个小小的楼里就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筹建国家实验室;但有一系列强大的技术平台,50多名专业的平台技术人员,可以使每一台高端实验设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阎院士语气自豪地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是外表低调、内涵奢华,是国家生物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力量之一。
阎院士其次介绍了她20多年来在抗体领域的科技成果,并以CD146为例,讲解了从一个蛋白只知道某些生物学特征,再一步步分析筛选鉴定成靶点的过程(图二)。
图二、从蛋白到靶点有多远?
阎院士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历,循循善诱,向与会者讲解:当初全世界多个实验室做CD146实验,其实验结果都不一致,有人说有效,有人说无效,怎么办?阎院士建议,要做一个重要的实验结论,必须要用3-4种实验方法证明同一件事情。具体到CD146实验的差异表现,针对不同靶标位置的多个抗体,用ELISA和WB没有差异(图三),用流式和免疫荧光则显示出差别(图四)。原来这是Epitope搞的鬼!当然,能如此抽丝剥缕、追本溯源地分析科学问题,必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科研功底和对科学的专注精神。
图三、CD146的ELISA和WB结果。
图四、CD146的流式和免疫荧光结果。
阎院士接下来讲解了纳米酶的故事,从生物所与物理所同一个食堂里讨论新型纳米开始,到纳米酶活性的意外发现(图五),到纳米酶(Nanozyme)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纳米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阎院士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纳米酶之母”。阎院士还重点讲解了纳米酶的肿瘤液体活检、靶向载药和双模成像等医学应用前景。
图五、纳米的酶学特征。
阎院士的报告激起了在座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纷纷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了将纳米酶应用于各个临床学科解决疾病诊疗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并就纳米酶活性的内在机制研究提出了分析思路。
阎院士出身平凡,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后,携带一个小皮箱独闯京城,20多年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研发的抗体药物上临床试验,到纳米酶单篇论文的1200次引用,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即是对阎院士多年来对科学虔诚执着的认可,也彰显了国家科研良性发展的希望。
阎院士给我院带来了一堂大师课程的科学体验,与会者沐浴其科学热爱和济世情怀中,受益匪浅。愿定位于研究型医院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上一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访问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下一篇:2016-33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耗材公开采购公告